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焦作每周刊人物篇——柳海龙:我为南水北调留影像
发布时间:2017-8-24 10:19:46

每周刊记者 赵文宣 刘爱娥 文/

12月14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下午,征得工程管理工作人员的同意,柳海龙来到村边南水北调河堤上。他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再一次用自己心爱的摄像机,为缓缓流过的一渠清水,为清水映衬下的家乡——山阳区恩村留下珍贵的记忆。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绵延1432公里,横跨河南、河北、北京的20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焦作是工程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焦作,又称山阳古城,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被贬到这里,封为山阳公。今年41岁的柳海龙的家就在山阳古城遗址上的恩村一街,恰好位于南水北调岸边,在南水北调二期征迁范围内。10多年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征迁工作开始后,看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要从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经过,柳海龙心动了,他萌发了记录这段历史的念头。

  柳海龙是土生土长的恩村人,恩村古代又称恩州驿,是古代焦作一个较大的集镇,村里多半人家姓柳,传说是历史人物、和圣文化始祖柳下惠后人的一支,村里现保留有柳氏宗祠和大量的明清时期的柳氏民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柳海龙从小喜欢看书、画画,做过许多和文艺沾边的事:在村里开过藏书3000余册的“恩村一街图书馆”,参演过十几部以焦作影视城为拍摄基地的影视剧。2000年以来,柳海龙先后导演、拍摄了影片《千禧恩州龙》、方言剧《善意的谎言》和网络视频剧《黄河8号》。2007年,柳海龙发起组织纪念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活动,来自北京、山东、台湾等省市的6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恩村和圣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工,让柳海龙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记录好家乡珍贵的文化遗产,留住身边那些年代久远且具有保存价值的乡村记忆,反映家乡在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中的变迁。

  柳海龙时刻着关注身边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留意收集各种文化遗产。12月初,记者来到柳海龙家,一进门,漆成蓝灰色的砖墙上,蓝色隶书“柳氏民居”4个字为小院平添了几分古香。门西侧长长的两层木架上,摆放着他从南水北调工地捡回来的各个时期的碎陶片。黑瘦、俊朗的他正在家中整理文物碎片。柳海龙说,自家的房子是明朝年间建成的,历经500多年风雨的古朴小院被他整理得清新雅致。说起碎陶片,柳海龙如数家珍:“这个是宋元时期当阳峪窑系的;这个时间更早,大概是春秋时期或者龙山仰韶时期的,那时候的陶类就是这样子;这个应该是夹砂陶,时间更久远……”柳海龙从木架上拿起各个时期的碎陶片,一一展示给记者看。他说,这些碎陶片都是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工程开工后,在恩村拆迁和建设工地上捡来的,这是家乡最珍贵的记忆,也不该被忘记。他说:“我希望通过影像,记录下家乡变迁中有价值的东西,把诸如古民居、老照片等,能反映古恩州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汇集起来,以小人物的视角,留存好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中家乡珍贵的文化记忆。”

  以百姓视角,记录南水北调建设过程中的文化保护和传承,说干就干,柳海龙开始了他艰辛的探索——自导自拍纪录片《千年古镇承恩镇》。

  柳海龙选择拍摄的第一个场景是位于工业路东段南侧的恩州驿花园小区。小区不仅名字沿袭了恩村的古称,还有一块介绍恩村历史的石碑,住户也多是原来的恩村村民。据史料记载,恩村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镇。上古时期,恩村称鲧镇,夏朝称古恩州,宋以后叫承恩镇,解放初期开始称恩村镇。明清时期,承恩镇曾是方圆百十里最大最繁华的集镇,远近闻名的农产品集散地。“我拍摄的纪录片是从今至古的‘穿越’,恩州驿花园小区是新恩村的一部分,但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的根——老恩村。去一些居民家中拍摄,一次往往不行,要去好多次。”柳海龙说,纪录片也要有艺术感,很多镜头他都是拍了又拍,直到满意为止。

  见他用摄像机拍摄身边的人和事,不少村民很感兴趣,给了他许多支持。恩村的宗庙文化原来很发达,村里曾有18座古庙宇,号称“恩村十八庙”,当地有“欲进恩村,非庙宇不能入”的说法。但是在拍摄18座古庙宇的过程中,柳海龙发现,只有玉帝庙、三官庙、祖师庙保存相对完整,其他庙宇有的连遗迹都找不到,这给拍摄带来很大难度。为了求证村里已消失的文昌庙的准确位置和历史典故,柳海龙用了3天时间,才找到几位了解情况的老人。为详细了解这些古庙宇当年的建筑风格、历史传说,有时需要采访拍摄几十个人,花费几天时间。村里多位老人多次带着他实地考察村里的古庙宇遗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焦作段开始施工后,保存村里即将被拆迁的古迹成为当务之急。为尽快留住记忆,使村里的文化古迹连成线、不断档,每天天蒙蒙亮,柳海龙就从床上爬起来,扛着摄像器材走街串巷进行拍摄。拍摄中,他注重收集恩村的古老传说、历史典故,采访各行各业的代表性人物,拍摄内容不仅包括村里的古民居、古庙宇等文物遗迹,还涉及居民家中的老物件及逐渐淘汰的生产、生活用品。他常提醒自己:“时不我待,得抓紧时间拍摄,拆迁后再想拍就来不及了。”他说,因为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村里的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遗存如果消失了,将会造成重大损失,非常可惜。

  恩村一街共10004000多名群众,其中3100多人都是柳姓后人。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受“和”文化熏陶的柳海龙还积极宣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宣传柳下惠的“和”文化理念,他不仅从自身做起,支持和谐搬迁,还积极影响和带动周围人,使许多群众由最初的不理解、不支持,到自觉自愿地支持南水北调这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柳海龙说,市级文化保护单位——柳氏祠堂和柳氏后人中好多家都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拆迁范围内。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8年—1521年)的恩村和圣祠,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一座纪念柳下惠的宗祠。挨着和圣祠住的群众有好几家,为了保护这座祠堂牌楼,他们失去了许多,但无怨无悔。当初也有人劝他们,和别人一样抓紧在拆迁前拆旧房建新房,多得些拆迁款,但都被他们婉言拒绝了。柳氏后人形成一个共同心愿:和圣祠是文物,作为柳下惠的后人,他们不能破坏文物,做辱没先人的事。柳海龙说:“为了保护祠堂,现在好几家还在那边的旧房住着呢。”他说,南水北调工程让恩村人付出了很多,但为了这项国家工程,受“和”文化影响的柳氏后人从大局出发,舍小家顾大家,在拆迁中起到了表率作用。

  在柳氏后人的带动下,整个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实现了和谐拆迁。恩村一街村委会主任赵卫平告诉记者:“这次南水北调拆迁,我们村正好在河道上,拆迁任务很大。之前群众没有经历过,不理解。为此,柳海龙做了很多努力和宣传。受“和”文化的影响,在这次征迁中,没有发生一起强拆和上访事件,实现了和谐拆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焦作段总长76.41公里,来自全国各地的9支考古队在此进行了考古发掘。由于开挖河道时会有大量不可预知的文物出土,柳海龙拍摄纪录片之余,还自告奋勇做了一名义务文物保护员,每天认真巡视、及时报告,全力协助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韩长松说:“在河道开挖过程中,恩村祠窑等许多遗址的发现,都是柳海龙及时向市文物部门报告,确保了文物的安全。在南水北调施工中,正是有了许多像柳海龙一样尽心尽责的业余文化保护员,才确保了许多珍贵文物的安全,确保了焦作段没有一处文物遭破坏。”

  如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全线通水,柳海龙自导自拍的纪录片《千年古镇承恩镇》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下一步,他将进行后期编辑、整理,刻录成光盘,送给恩村的乡亲们。同时,他还计划把自己发现、收集的诸多文物实物修缮整理,建成一座家庭展览馆,作为山阳文化和历史的见证,让世人都能看到山阳城厚重的文化历史。

  多年来,柳海龙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折腾”了不少事儿,许多人不理解他,甚至讥讽他不务正业。但柳海龙始终认为,自己在做一件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我拍摄的这部纪录片要走进历史,走进生活,贴近百姓,我要拿出最好的作品让大家看,让新一代人看。”柳海龙信心十足地说。更多村民则充满期待,采访中,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柳海龙拍摄的片子,演员都是周围的熟人,场景也熟悉,又是讲述村里过去的事儿,拍出来肯定有意思。”

  采访结束时,柳海龙告诉记者:“我的梦想就是把山阳文化与‘和’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让山阳大地的古老民居、典故传说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在我们这里不断档,更好地传承下去。”他说,焦作是韩愈、李商隐、许衡等许多历史名人的故里,是闻名中外的太极拳发源地,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焦作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将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介绍给世人,他将继续致力于用影视手段宣传传统文化,并为此努力。